梅新育:伊朗走到战略转折关头,应见好就收

最佳回答:

梅新育:伊朗走到战略转折关头,应见好就收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梅新育】

发动战争之前就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结束战争,今天的伊朗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需要战略转折的关头:

从登记参选伊朗总统候选人的政见宣示,到国际石油市场新动向,再到6月5日法英德就伊核问题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对伊施压决议,6月初短短不到一周时间连续几件事情,一再折射出了这一点。

更要注意的是,今天的伊朗如果不能及时完成适度战略收缩,完全有可能重演第一次最高权力换代交接时的仓促被动。

一、伊朗对外战略与海外军事干预需要及时见好就收

去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引爆的以色列-哈马斯战争刚一爆发,就跃居当前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两场战争之一;伊朗从开战之初一直竭力避免自身直接卷入战火,但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使馆,炸死多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以及伊朗史无前例首次直接轰炸以色列本土报复还击,标志着伊朗与以色列的军事交锋、对这场战争的参与已从当初的代理人"暗战",走到了直接交战的高度危险第一步。

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和无人机

不仅如此,以色列-哈马斯战争已经从最初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蔓延到了千里之外扼控苏伊士-红海-亚丁湾航道要冲的也门,胡塞武装还宣布将袭击船舶范围扩大至印度洋南端和地中海海域,对伊朗友邦经济贸易的影响冲击日益显著,在伊朗友邦经济贸易业界中引发的怨言日益上升,而不断发动袭船战的胡塞武装普遍被认为是多年来得到了伊朗的大力支持方才得以成长壮大。

伊朗多年来一直是哈马斯的主要支持者之一,[1]这种关系多年来备受许多阿拉伯国家忌惮;[2]这场战争发展至今,客观上已经打断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至少暂时中止了巴勒斯坦问题和伊朗在区域格局中边缘化的趋势,伊朗期望追求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其风险和对友邦的负面影响正在上升。

有鉴于此,考虑到伊朗并无国土被外敌占领,考虑到伊朗二三十年来在海外多个国家开展的一系列军事干预耗费了巨量经济资源且潜藏重大隐患,考虑到伊朗多年来的严重经济困难,考虑到国际经济与政治走势可能发生对伊朗不利的一系列变化,考虑到这个国家最高领袖已届垂暮之年,换代权力交接日益迫在眉睫,总统莱希等政教高官直升机失事身亡又给其最高权力交接增添了巨大政治不确定性,……伊朗亟需在海外军事干预中见好就收实施战略转折,适度收缩海外军事干预投入,甚至中止对某些海外军事干预项目的投入,集中资源,抓住当前时间窗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应对未来可能更大挑战的基础。

"我向真主发誓,我永远不会去了解经济学"--伊朗前总统内贾德在任时以极端反美反以而闻名国内外,经常坦承自己只懂政治、不懂经济,阁僚们讨论经济政策时他常常如此反应;[3]但在这次报名参选伊朗总统时,他向公众宣示的竞选政见最大"卖点"并不是与美国、以色列斗争,而是声称自己最大的参选动机是改善国家经济形势,优化商业环境,拓宽投资空间,以集中解决民生问题,誓言将寻求与世界的"建设性接触",改善与所有国家的经济关系,等等。

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持证件者)登记参选总统

作为这次伊朗总统选举中名气最大的登记参选人,内贾德虽然因为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关系破裂,不太可能通过候选人资格审查关口,但他的上述竞选政见宣示表明伊朗社会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希望已成相当强大的潮流。鉴于哈梅内伊7月份就将年满85岁,伊朗社会存在这样的强烈希望,又有声望显赫的政治人物为这种希望代言,意味着即使内贾德不能通过这次总统选举候选人资格审查,不会太久之后的伊朗最高权力换代交接也面临重大政治不确定潜在风险。

二、未能及时见好就收两次重创现代伊朗

回顾伊朗现代史,从1940年代初至今,不到八十年时间,跨越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两个时期,伊朗已经两次因未能及时"见好就收"实施战略转折而创巨痛深。历史教训如此沉痛,无论是伊朗自己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还是伊朗的经济政治伙伴观察判断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稳定与发展前景,都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一次是二战时期礼萨·汗国王未能及时与纳粹德国断绝关系而遭苏、英两国出兵占领伊朗全国,自己也被放逐海外,客死他乡。

礼萨·汗(资料图)

创建巴列维王朝、执掌伊朗政权20年(1921-1941年)的礼萨·汗国王不失为伊朗现代史上英豪之主,大力推行世俗化、西方化和民族化改革,先后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和实行关税自主,超越数百年历史恩怨与阿富汗、土耳其、伊拉克等各邻国发展友好关系,政绩累累且颇为突出。

为了抵御英、苏两大宿敌,并引进先进技术和专家推进伊朗现代化建设,礼萨·汗国王大力发展对德关系,以至于德国超越苏联成为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1939-1940年占伊朗对外贸易的45.5%之多[4]。

在没有爆发战争的环境下,交好德国不失为增进伊朗本国利益的合理外交策略;但在苏德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伊朗若企图继续在德国与反法西斯阵营之间两面逢源,就纯属惹火烧身了,因为此时的伊朗已成连接苏联和英国的战略通道,由此决定了苏英两大强国绝无可能继续容许德国势力在伊朗扎根发展。

但礼萨·汗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转向接受苏、英两国要求驱逐在伊德国人,招致苏、英大军夹击,占领伊朗全境,控制伊朗内政、外交、军事数年,礼萨·汗被迫逊位流亡海外,死于英属南非,库尔德、包括伊朗故都大不里士在内的阿塞拜疆两块地区,几乎被肢解出去独立建国。

国祚不足60年的巴列维王朝如此,建立迄今45年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也不例外,而且是在建政仅仅3年之后,就在两伊战争中犯下了类似失误。

1979年1月16日,伊朗国王巴列维逃亡海外;2月1日,霍梅尼从巴黎飞回德黑兰,伊朗伊斯兰革命大局基本确定,4月1日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当年12月24日,苏军进攻占领阿富汗。1980年9月20日,两伊战争正式爆发,1988年8月20日结束。

在这场历时8年的战争中,伊朗军队兵员一度占到总人口的11%,动员团、革命卫队和其它准军事组织人数还未包括在内。1980年伊朗人口估计3930万(《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5]战场阵亡30万,伤残170万,造成难民200万,亦即死伤和难民人数各占战争爆发年份伊朗总人口的5%;直接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全部经济损失1万亿美元,经济倒退20年。[6]

伊朗原本完全有可能见好就收,在1982年以有利得多的条件结束战争,从而付出少得多的代价。

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连续发动大规模反击,夺回了战争主动权;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焦头烂额之余,借口黎巴嫩战争爆发而宣布从伊朗撤军,宣称要对以色列开战。挟新胜锐气,伊朗军队于1982年7月攻入伊拉克境内,兵锋直指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第一大港口巴士拉两大城市。到10月时,伊朗军队距离巴士拉、巴格达分别仅有30公里、80公里。

10月27日,萨达姆宣布接受规定阿拉伯河按主航道中心线划界的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单方面停火,并要求建立一支维和部队。伊朗拒绝了这份停火建议,发誓要夺取全面胜利,但其军队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法推进,战局僵持直至1987年冬。

结果,在5年多的相持阶段消耗战中,伊拉克得到了几乎所有海湾阿拉伯富裕石油输出国的鼎力援助,民生物资与军备补充源源不断,伊朗则因遭受西方阵营制裁而日益难乎为继,双方实力对比演变日益有利于伊拉克。

两伊战争(资料图)

尽管伊朗自1981年起就一直从以色列进口武器、引进以色列军事顾问,但并不足以消除西方制裁的影响。从1988年3月起,伊拉克军队连续反攻,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而且占据了大片伊朗领土,伊朗最终被迫接受停战,对1988年7月3日伊朗客机被美军击落死亡290人等奇耻大辱,也不得不"打落牙和血吞"。

事后复盘,对伊朗而言,最有利的谈判时机是1982年10月27日萨达姆宣布接受阿尔及尔协议并单方面停火,其次是1982年6月萨达姆借口黎巴嫩战争爆发而宣布从伊朗撤军。之所以错失迫使萨达姆签署城下之盟的时间窗口,是因为伊朗决策层被1982年上半年反攻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了伊朗军队在那场反击胜利中付出的巨大伤亡代价,更忽视了西方制裁伊朗而不制裁伊拉克,导致双方持久战能力落差巨大。

1982年3-6月的伊朗反攻实际上只能算"惨胜"。根据美国卫星情报资料估计,此役伊拉克军队阵亡3万人,伊朗军队阵亡则高达9万人;即使加上伊朗军队抓获的3.4万伊拉克战俘,[7]伊朗军队阵亡人数仍然比伊拉克军队阵亡、被俘人数之和多近一半。1982年7月伊朗军队的越境进攻占据了伊拉克80平方公里领土,但即使根据伊朗方面的资料,伊朗军队此战伤亡(1万人)也比伊拉克军队伤亡(7千人)多近一半。[8]

三、今日之伊朗再次走到战略调整关头

今天的伊朗,是否再一次走到了类似1982年10月这样的关头?

纵观伊朗经济政治情况,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要看到这场战争发展至今给以色列造成的巨大压力,也要看到以色列内部凝聚力整体而言没有瓦解,美欧主体社会、特别是美国政界主流对以色列的同情支持没有动摇,而伊朗经济基础相当虚弱,民生艰难时时刻刻都在点点滴滴侵蚀伊朗民众对海外作战四面出击的支持,而且伊朗最高权力换代交接的日子正在一天天逼近。

让我们回顾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何其仓促急切。

原定的霍梅尼接班人、副领袖蒙塔泽里是阿亚图拉,著名伊斯兰革命理论家。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就地停火,伊拉克军队占领着伊朗大片领土。1989年2月,蒙塔泽里纪念伊朗革命十周年接见各界群众时谈话导致霍梅尼与其决裂,蒙塔泽里于3月28日被迫辞职。

4月25日,霍梅尼命令总统哈梅内伊组成25人宪法修订委员会讨论修宪。6月3日,霍梅尼去世;6月4日,专家会议选举不具备阿亚图拉身份的总统哈梅内伊为最高领袖;但当时尚未完成修改的1979年宪法规定最高宗教领袖必须是"效法的源泉",哈梅内伊不具备阿亚图拉身份,按当时的1979年宪法,接任最高领袖属于违宪。

直至1个多月后的7月11日,伊朗方才完成宪法修改;7月30日通过相关程序而正式颁布实施,新的1989年宪法规定最高领袖不必是"效法的源泉",这才为不具备阿亚图拉身份的哈梅内伊当选最高领袖确定了宪法合法性。

哈梅内伊(资料图/沙特媒体)

今天,哈梅内伊已是垂暮之年,莱希是哈梅内伊动用非常手段推上总统职位,普遍被视为最高领袖接班人;莱希意外身亡,伊朗必须紧急重选总统,会不会重演35年前伊朗最高权力换代交接的仓促动荡?这种情况下,继续在海外四面出击维持大面积军事干预,对伊朗的稳定、安全意味着什么?

在经济基础方面,伊朗虽然是中东极为罕见的拥有多种制造业的穆斯林国家,但本质上仍然以石油等资源开发为经济命脉,由此决定了伊朗经济即使置身没有西方制裁的和平国际环境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难以走出"资源诅咒"困境,而西方制裁又进一步加剧了伊朗经济的困难,资源输出国常见的经济大起大落现象在伊朗表现得比在其它国家更为突出。

以美元现价计算,2023年伊朗GDP只有4035亿美元,远未恢复到2008-2017那十年的水平,比核协议达成后的2016年(4580亿美元)少12%,比特朗普宣称要退出核协议的2017年(4868亿美元)少17%,比2011年的高峰(6254亿美元)少35%。

不仅如此,如果考虑到2018年伊朗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严重背离,以美元现价计算的伊朗GDP规模还要进一步大幅度缩小。

上述2018年以来的伊朗GDP数据系按照2018年4月伊朗政府确定至今的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4.2万里亚尔计算,但当年7月里亚尔市场汇率就跌破了1美元兑11万里亚尔,2023年跌破60万里亚尔,今年4月伊朗报复轰炸以色列本土时有消息称里亚尔市场汇率已经跌破1美元兑70万里亚尔。

从1993年3月汇率改革前浮动汇率1美元兑1600里亚尔,到今年4月市场汇率1美元兑70多万里亚尔,伊朗里亚尔市场汇率31年对美元贬值到当初的1/438。货币贬值幅度如此惊人,足见伊朗宏观经济稳定性问题严重,民生相当艰难。

相比之下,同样是高度依赖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国家,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11月15日正式发行国家货币坚戈,汇率为4.70坚戈兑1美元;到2024年6月4日,历时约31年又7个半月,坚戈兑美元汇率已经贬值至447.680坚戈兑1美元,相当于发行日的1/95。哈萨克斯坦货币已经相当疲软,伊朗货币表现更加远远不如。

在此基础上,202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总体持续下行,6月2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会议决议导致3、4两日国际油价连续暴跌至近4个月来新低,全球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又将在中长期内持续削弱石油需求的基础;美国未来降息可能推高国际粮食市场以美元计价的小麦价格;6月5日法英德就伊核问题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对伊施压决议,特朗普倘若胜选,很可能与俄罗斯和解而收紧对伊朗制裁;……伊朗经济压力在可预见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为此,从底线思维出发,借新总统上任见好就收,抓住当前时间窗口,及时实施适度战略收缩,集中资源夯实国内经济与民生基础,以利持久,对伊朗而言是不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参考资料:

[1]陈天社《哈马斯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第九章"国际社会与哈马斯关系(二)"第一节"伊朗与哈马斯关系"对此有详细论述,人民出版社,2017年。

[2]陈天社《哈马斯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第八章"国际社会与哈马斯关系(一)"第六节"阿拉伯国家与哈马斯交往的背后"对此有详细论述,人民出版社,2017年。

[3]王晋:《强硬派内贾德,给自己挖了好大的坑》,观察者网,2018年1月9日,链接:https://www.guancha.cn/WangJin/2018_01_09_442326_s.shtml。

[4]王新中、冀开运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第281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5][英]B.R.米切尔编:《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年》(第三版),表A5"亚洲:人口估计数",第61-6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6]王新中、冀开运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第386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7]王新中、冀开运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第383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8]王新中、冀开运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第384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本文心得:

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风景秀丽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和休闲。除了美食和自然风光,喝茶和享受SPA也是当地人和游客常常选择的活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杭州喝茶SPA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并分享一些优化此网站的技巧。

杭州喝茶SPA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专门提供喝茶和SPA服务的平台。它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在线预约和服务体验。以下是该公众号的优势: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时事|芜湖弋江区晚上去哪玩人多_胡莉:“阿博特事件”不会是最后一起揭开工党派系斗争伤疤的事件

胡莉:“阿博特事件”不会是最后一起揭开工党派系斗争伤疤的事件

最佳回答:

胡莉:“阿博特事件”不会是最后一起揭开工党派系斗争伤疤的事件

【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胡莉】

自5月22日英国首相瑞希·苏纳克突然宣布7月4日举行大选以来,英国各党派展开激烈竞选。多家民调数据显示,工党遥遥领先保守党20个百分点左右,很可能赢得本次大选,从而在14年后再次上台执政。

现任首相苏纳克

尽管如此,在英国大选前两周,工党的竞选活动被"阿博特事件"蒙上一层阴影,该事件虽然不会影响工党胜选,却揭开了工党的伤疤,暴露了有望上台执政的工党的软肋。

"阿博特事件"始末

黛安·朱莉·阿博特出生于1953年,在1982年加入工党,自1987年至今作为工党在北哈克尼和斯托克纽因顿选区的候选人赢得每一次大选,历任工党影子公共卫生大臣、影子内政大臣等职,是第一位进入议会下议院的黑人女议员,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

英国首位黑人女性议员黛安·阿博特(Diane Abbott)

2023年4月,阿博特因暗指犹太人、爱尔兰人等遭遇的种族歧视不及黑人而被工党给予"收回党鞭"处分(不再是议会工党成员),并被停职。随后,阿博特就此公开道歉,接受了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的调查,并完成了线上再教育课程学习。

在本次大选拉开帷幕后,工党于5月28日恢复了阿博特议会工党成员身份,但在29日,阿博特告诉媒体她被禁止继续作为工党在该选区的候选人参与本次大选,引起舆论哗然。

对此,工党领导层及主要人物被迫做出回应。5月29日,党魁基尔·斯塔默表示阿博特所言"不实",工党还未完成对阿博特的审查,但媒体报道审查早在2023年12月就已结束。30日,工党副党魁安吉拉·雷纳表示阿博特"应该可以"作为候选人参选,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的一名成员也表示将支持阿博特,其他一些工党主要人物也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阿博特的支持。

当地时间2024年6月4日,英国曼彻斯特,英国将于7月4日举行大选,现任首相苏纳克(右)与工党领袖斯塔默展开首场电视直播辩论。图/IC photo

与此同时,工党左翼指责斯塔默在"清洗"党内左翼人士,阿博特的支持者聚集抗议,其他党派纷纷谴责工党对待阿博特的态度。5月31日,斯塔默改变此前态度,表示阿博特可以代表工党参与大选。6月2日,阿博特表示她一定会作为北哈克尼和斯托克纽因顿选区工党候选人参加竞选。至此,该事件暂告一段落,但阿博特的话题仍然不时出现在媒体中。

派系斗争的伤疤

"阿博特事件"不是一起简单的政党中央禁止其问题成员参与竞选的事件。英国政坛不乏存在腐败、性丑闻、言论不当等问题的政客与议员,但政党中央对他们的处置大多不了了之。阿博特是一位为工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党员、老议员、资深政治家,尽管发表过不当言论,但事后道歉态度诚恳,属于完全可以被原谅的类型。然而,工党对她的调查不仅持续了1年之久,还禁止其继续代表工党参与竞选,这样的处置格外严重。

事实上,将"阿博特事件"置于2010年至2024年工党的蜕变历程中来看,该事件揭开了工党的伤疤,其在大选这一聚光灯下格外显眼。

2010年工党输掉大选,进入漫长又艰难的改革与政策调整期。在埃德·米利班德担任党魁期间,党魁选举制度从工会、议员和普通党员各占三分之一的选举人团制度改为一人一票制,加强了普通党员的发言权。

2015年工党再次输掉大选,米利班德引咎辞职,党内左翼人物杰里米·科尔宾在一人一票选举制下当选党魁。科尔宾大幅度扭转了1997年以来工党的中间路线,不仅反对财政紧缩政策,提倡加大公共开支、增加对高收入者和大企业的税收,而且提倡将铁路、电力等关键行业国有化。这些政策被认为"吓坏了选民",属于过时的老左翼政策,再加上科尔宾领导的工党不断陷入反犹主义风波,还在2019年大选中惨败,导致党内的中间力量与右翼产生严重不满。

杰里米·科尔宾长期热衷于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批评以色列政府行径。图为他在2014年领导的反对以色列加沙战争的示威活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基尔·斯塔默在2020年当选工党党魁,并即刻开始改革工党。斯塔默将党魁选举制度重新改回工会、议员和普通党员各占三分之一的选举人团制度,加强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斯塔默着手肃清党内左翼科尔宾派,不少左翼政治家与议员陆续被边缘化,就连科尔宾本人也被给予"收回党鞭"处分并被禁止代表工党参与大选。

斯塔默还整治党内反犹主义风气,对出现任何违纪行为的党员严肃处理,加强党内反犹主义教育和培训,使工党摆脱平等与人权委员会的监督,逐渐修复了工党的公共形象。最重要的是,斯塔默将工党的路线重新调整到中间立场并不断向右翼靠拢,并通过2021年5月、2021年11月、2023年频繁调整影子内阁成员,形成了支持其中间偏右政策的领导层。

过去几年,英国曾爆发犹太民众抗议工党反犹言行。

当本次大选拉开帷幕后,斯塔默表示"我已经永远改变了工党",让英国民众相信工党不再是科尔宾时代的模样,可就在此时,"阿博特事件"发生。阿博特其实是一名科尔宾派,曾在2016-2020年担任科尔宾影子内阁内政大臣,在2021年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斯塔默当选工党党魁后即刻将阿博特踢出影子内阁,而阿博特数次表态斯塔默应该辞职。可以说,"阿博特事件"是过去几年工党内部左翼与中右翼斗争的一个缩影,其结果虽然以斯塔默领导的中右翼胜出,但其代价是给工党留下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痕与伤疤。

上台后的软肋

"阿博特事件"不会是最后一起揭开工党派系斗争伤疤的事件。尽管斯塔默最终转变了态度,表示阿博特可以代表工党参与竞选,但转变态度本身说明斯塔默不想让工党的软肋持续暴露于公众视野,尤其是在大选刚开始之际,继续允许媒体与社会高频次关注"阿博特事件"显然不利于其竞选。可以说,在随后一个月的竞选时间里,工党将不得不小心翼翼前行,以防伤疤再次被揭开。

更重要的是,即便赢得大选,工党仍将带着这一软肋执政。

作为一个以"劳工"命名的政党,工党始终离不开左翼力量的支持,然而,工党为了赢得大选,不得不压制党内左翼力量,将其重新调整到了中间偏右的立场。这种做法是工党在本次大选中领先保守党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选择工党不是因其立场与保守党不一样,而恰好是因为二者立场相似。只不过,民众不再相信保守党,其领导能力因鲍里斯执政时期的"派对门"事件与特拉斯执政时期的"迷你预算"事件大打折扣。

不过,通过压制党内左翼赢得选举并不能确保工党上台后不再受困于党内左翼。作为一个无情的现实主义者,斯塔默很少谈论意识形态,主张以务实的态度去解决选民关注的问题。斯塔默的立场与政策因左右难辨而被命名为"斯塔默主义",其强调法律与秩序、安全经济学、共同利益、工人权益以及绿色经济等,既有左派的政策,也有右派的政策。不少分析指出,这是一种粗糙的"布莱尔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为了选票的实用主义,其主要作用是赢得大选,而不是有效执政。

2023年,有超过50万英国工人进行了罢工活动,抗议高通胀、工资缩水。  图/IC photo

可以说,赢得大选不是工党软肋的消失而是开始。一旦上台执政,在推出一项又一项具体政策时,工党的软肋将被一次又一次的戳中。其中间偏右的立场与政策将面临党内左翼与党外左、中、右派政党的联合反对,这将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工党的现行立场与其内部的团结。

本文心得: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晚上的娱乐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芜湖弋江区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居民前来寻找夜生活的乐趣。这里有许多受欢迎的娱乐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度过愉快的夜晚。

弋江区拥有许多知名的美食街区,这里集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并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无论是传统的本地小吃,还是精致的餐厅美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晚上,这些美食街区更是热闹非凡,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美食氛围,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品味人生。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404页面